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最新发布 >> |
“建党90周年以来宁波最有影响的党史事件”备选名单 | |||||||||
1、五四运动在宁波 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宁波,效实中学成立学生自助会,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组建“殖群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1919年5月31日,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开始实行总罢课。5月下旬,在宁波学联和救国十人团的组织发动下,开展了抵制日货、倡用国货运动,6月6日商人罢市,9日海运工人罢工,10日杭甬铁路工人罢工。 2、余姚万名盐民罢工 1924年7月23日,余姚万名盐民游行到盐场公署请愿,反动税警竟向人群开枪射击,致使5位盐民当场死亡,受伤者不计其数。“7·23”血腥屠杀,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盐民斗争的声势也越来越大。盐政当局为平息事态只得调停,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公仓、打秤放”的斗争胜利结束。这是当时浙江最大的一次罢工斗争,不仅是浙江工人运动复兴的起点,也是全国工人运动从二七罢工之后走出低潮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3、中国共产党宁波支部的成立 1925年2月至3月间,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党的四大决定精神,成立中共宁波支部,共有党员周天僇、许汉城、杨眉山、谢传茂、石德濂(石愈白)5人,周天僇任书记,支部建立在湖西醋务桥启明女子中学内。同年8月,宁波支部改为宁波独立支部,独立支部驻地就随着启明女中校址迁至南大路丝巷弄17号星云坊。9月底,宁波独立支部扩建为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 4、中共宁波地委成立 1926年1月中旬,上海区委派徐梅坤来宁波组建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同时调原中共杭州独立支部书记华林(华挺生)来宁波任职。1月7日,召开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华林作政治、党务及职工运动报告。当晚,召开宁波地委第一次会议,通过三项议决案,组建了4个工作机构,同时明确宁波地委负责筹建和管辖宁(波)属的鄞县、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奉化6县党的组织。 5、宁波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后,卓兰芳任地委委员兼地委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5月,受组织委派,以小学校长身份回家乡奉化从事农民运动,领导成立了宁波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松岙支部。支部建立后,在宁波地委指示下,迅速研究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采取边培养、边教育、边发展的方针,不断发展党员队伍,扩大党组织影响。 6、慈北农民闹荒暴动 1926年9月,慈北一带遭受水灾,灾情十分严重,揭不开锅的农民涌到豪绅地主家“吃大户”,与警察发生冲突。当月13日,受警察欺压的农民互相联络,邀集2000余人冲进慈北道士宫警察分所,夺下警察手中的武器,连同警察所内的器具杂物、文件印花放火烧毁。中共宁波地委农民委员会获悉后,立即召开非常会议,研究斗争方针和策略,并派王嘉谟赶去慈北指导斗争,后因错失时机暴动失败。 7、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宁波临时市政府的成立 1927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贯彻上海区委指示,号召各界民众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并召集市民、县民和乡民会议,建立人民自选的市、县、乡政府。3月2日在中共宁波地委的推动下,宁波临时市政府筹备委员会成立,共产党员杨眉山、竺清旦、王鲲,国民党左派庄禹梅以及张申之、俞佐庭等9人为筹委会委员,张申之为主席。3月31日,举行宁波临时市政府委员就职典礼,宣告临时市政府成立。 8、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宁波市委 1929年4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浙江工作会议,决定在全省建立6个中心县委、市委,直属中央领导,会上确定了各中心县、市委的部分领导成员,宁波市委书记林去病及委员钱中禄、吴成章等参加会议。4月上旬,原浙江省委的指示信被国民党省政府查获,省委机关被破坏,宁波生宝桥党的联络点暴露。5月22日,宁波市委委员张庆祥遭敌逮捕,俞荣和林去病同时被捕,建立不久的宁波市委遭破坏。 9、宁波地区的三次武装暴动 1927年11月省委常委王嘉谟来甬部署暴动事项,决定把鄞南暴动纳入浙东暴动计划,并增设鄞东、鄞西、洪塘等暴动点,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破坏,浙东暴动计划被迫流产。不久,省委决定在奉化举行暴动,由沙文汉任书记,由卓兰芳指挥这次暴动。但因联系中断和敌我力量悬殊,被迫停止暴动。1928年宁海县委召开亭旁等4区武装人员会议,决定提前举行亭旁暴动,但经过数日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亭旁暴动失败。 10、中共宁波市委及宁波特支的建立 1929年,中共中央巡视员邵溥慈来宁波召集林去病、吴成章、俞阿炳、张庆祥、钱中禄(缺席)开会,决定上述5人组成中共宁波市委员会,林去病任书记。5月22日,张庆祥遭敌逮捕,俞荣和林去病同时被捕,建立不久的宁波市委遭破坏。后经过徐英、张旦晖等人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在宁波党组织的恢复工作基本就绪以后,张旦晖专程赴上海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随即根据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宁波特别支部,徐英任书记,张旦晖任执委。 11、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的建立 1930年7月上旬,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史济勋来三北地区组织盐民、农民暴动,计划用费德昭掌握的余姚县纠察队建立暴动基本武装。8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代表抵姚北坎墩(今属慈溪),命名暴动武装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德昭为师长,史济勋为党代表,洪传扃(赵平)为政治部主任,建立时有指战员百余人、长枪40余支、短枪若干。 12、党领导下的宁波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4个多月内全部沦陷,从而引发全民性的抗日反蒋斗争。中共宁波地方组织不失时机地领导城乡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抗日宣传活动从鄞县南乡发展到横溪,从奉化县城发展到西坞一带,所及的城镇乡村,到处可以听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口号声。 13、抗战时期宁波党组织的重建 1937年10月,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共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由朱镜我等5人组成,朱镜我任书记。自此,中断5年之久的中共宁波地方组织重新建立。1938年5月中共宁绍特别委员会在嵊县太平乡沃基村成立,由顾玉良等4人组成,顾玉良任书记,邢子陶任组织部部长,杨思一任宣传部部长。宁绍特委成立时,浙东临时特委即行撤销。后鉴于宁绍特委管辖范围过大、领导不便,决定将宁绍特委分为宁属特委和绍属特委。 14、浙东区党委的成立 1942年7月28日,在宓家埭宓大昌家,成立了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4人组成的中共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12月2日,经中央批准,浙东区党委改组,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张文碧为委员。1943年9月30日,华中局又同意增补杨思一为浙东区党委委员。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三北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浙东地区成为全国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15、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 1943年4月,梁弄解放,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进驻梁弄横坎头村。在中共浙东区委的领导下,以四明山为根据地,以梁弄为指挥中心,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汪伪军3062人,俘虏伪军5540人,解放同胞400万人。抗日武装力量由最初的900人发展成为15000余人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同时开辟和建立4个专区,16个县级政权。 16、抗日战争在宁波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次日,驻宁波日军代表即向国民党第32集团军前进指挥部总指挥陈沛投降,当天下午接管位于江东、江北区的3个军用仓库。16日下午3时举行国民党第107师入城式,17日召开全市庆祝大会,27日驻宁波第91独立混战团8530名日军放下枪械武器投降。 17、重建四明工委 1947年1月初,统一领导浙东各地党组织的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成立。同月,浙东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2月,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派顾德欢到浙东指导工作。4月,四明工委决定集中各地武工队建立一支小型主力,以基本区为基地、向游击区出击,依靠军事打开局面,不断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同时要求各县普遍由秘密工作转入武工队活动,恢复各县党的领导机构为委员会制。 18、草茅庵建军 1947年5月15日,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开建军大会,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出席,在慈南山区的草茅庵重建四明武装。10月,四明武装初具规模,改称浙东人民游击队第三支队,成为四明山地区的主力革命武装,为浙东革命作出了贡献。草茅庵建军,重燃了浙东人民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熊熊烈火,标志着四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由隐蔽坚持阶段转向游击战争阶段,开创了浙东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19、恢复和发展浙东游击根据地 1948年下半年,四明主力武装五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不断袭击国民党据点,打击反动势力,恢复扩大党的活动区域。同时,四明工委决定在县以下各区普遍恢复党的委员会制,先后建立20个区(工)委,并逐步恢复基层党员的组织关系,建立党支部。在正面战场胜利形势鼓舞下,四明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宁波解放时已基本恢复了原浙东抗日根据地四明地区(包括三北)的区域范围。 20、宁波的解放 1949年,继余姚、奉化、镇海、宁波中心解放之后,国民党溃军大部逃至象山半岛。7月3日,人民解放军发起宁象战役。5日晚,二十一军六十一师一八一团、一八三团围攻宁海县城,23时从南门突入城内,俘敌200余人,宁海解放。8日,象山县城解放。9日,国民党驻石浦玉泉盐场千余名税警起义,我军进驻石浦、昌国卫。至此,宁波地区陆地全部解放。 21、宁波军管会的成立和各级党政组织的建立 1949年5月19日,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绍兴组成,28日在宁波正式宣布成立,丁秋生为主任。5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11月改称中共宁波地方委员会),丁秋生兼任书记。6月5日,成立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11月改称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苏展任专员。6月24日,成立宁波市人民政府,隶属省人民政府和第二区专员公署双重领导,苏展兼任市长。8月7日,浙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员会,由省委和二地委双重领导,陈伟达兼任市委书记。至10月21日,宁波下辖各区县党政组织也全部成立。 22、宁波解放初期军事斗争的重大胜利 宁波解放后不久,撤逃到舟山群岛的国民党残部,为阻止解放军进军舟山,不断派遣飞机来宁波轰炸。解放军防空部队遂调驻宁波,迫使蒋机不敢再到宁波骚扰轰炸,1950年5月17日,舟山胜利解放。6月初,人民解放军开始剿匪作战,取得初战胜利,基本肃清宁波地区陆上的土匪武装,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创造了必要条件。1950年11月,宁波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反动组织受到了沉重打击。 23、宁波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9月初,地委开始在慈溪县的洋墅乡、洪塘乡进行土地改革的典型试验。在此前后,鄞县、余姚、镇海、奉化4个县委各确定1个乡作为土改试点乡。1951年4月底,除山区、渔区和盐区外,土改基本结束。1956年,除已经实行公私合营的较大工商企业外,14个工业行业、80个商业行业、5个交通运输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时批准粮食、食油、肉类等代销店和经营店为国营商业。至此,宁波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24、毛泽东赞扬龙南乡互相合作网和五洞闸高级社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余姚县龙南乡(今属慈溪市横河镇)创造的以中心社带动外围社、组成互相合作网的经验,作出“这一篇很好,值得推荐。合作网应当普遍地建立起来,使之成为制度……”的批示,对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作出“看完这一篇,使人高兴。希望大家细心一读,希望一切条件成熟了的初级社,将这一篇向社员们宣读一遍,并且加以讨论,以便他们高兴地并社升级……”的批示。 25、中共宁波地委第一次大会、宁波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宁波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成立 1949年9月5日至7日,宁波市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提出反封锁六大任务,号召全市各界人民团结起来为粉碎敌人的封锁、建设新宁波而奋斗。9月27日至10月2日,浙江二地委(11月改称宁波地委)在慈城举行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传达浙江省委首次代表会议决议精神,并确定今后工作方针与任务。1950年2月25日至28日,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3月3日,市协商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选举苏展为主席。 26、宁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956年10月1日,《宁波报》报道,宁波市地方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总产值已于1956年3月底提前22个月完成,到8月底止,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了“一五”的108.7%。1957年,全区、市(以现宁波市行政区域统计)工农业总产值9.3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50.1%,其中工业总产值3.72亿元,农业总产值5.59亿元,比1952年分别增长97.1%和29.6%。 27、毛泽东视察宁波 1960年3月,毛泽东决定乘专列驶经湖南衡阳、江西到浙江金华、宁波、杭州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经省委同意,宁波地委、市委安排了视察行程,后因外事工作需要临时调整计划,取消了到农村、工厂视察的安排,毛主席又特地提出“看看宁波市容”。16日晚6时左右,主席专列驶进宁波火车南站,后转乘汽车驶过市区,一路询问了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群众生活和社会治安等情况,并感慨地说:“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 28、宁波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1963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宁波市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葛仲昌代表市委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把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要地位。1965年,全区、市(以现宁波市行政区域统计)工农业总产值14.5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8%,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9、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 1973年,河姆渡遗址在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后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宁波四大工程的建设 “四大工程”建设萌发于上世纪70年代,是依托宁波港的区位优势, 集中在镇海兴建的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简称。这是解放后国家及浙江,首次在宁波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建设的开端。1974年底,“四大工程”相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先后开工建设,1977年11月镇海港竣工,1978年11月浙江炼油厂建成投产,同年12月镇海发电厂第一台125MW燃油机组投产。 31、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979年2月2日至9日和2月4日至13日,宁波市先后召开部、办、委、局、直属单位负责人会议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如何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如何贯彻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部署全面落实党的政策,认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会议期间,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9名同志,撤销了地委有关错误文件12件,销毁了1万多份错误处理的“审查”材料。 32、宁波港对外开放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根据新建宁波港镇海港区和扩建宁波港三区的进展情况,1978年2月和9月,浙江省先后两次向国务院递交报告,认为宁波港对外开放不仅条件已成熟,而且有建设北仑港的紧迫需要,建议批准宁波港于当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1978年12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关于开放宁波港的报告,1979年6月1日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 3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宁波全面推行 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宁海县桑洲公社桑洲大队试点取得成功。1980年6月,宁波地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队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要求积极搞好专业队、专业组、专管户、专管人的“四专”生产责任制。1981年,实行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1982年11月2日,宁波地委发出《关于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承包合同制的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承包合同制。到1983年,全宁波地区有3.43万个生产队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4、行政区划的变化调整 195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文正式同意将鄞县并入宁波市的请求。1983年5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所辖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1992年5月,宁波推行撤区、扩镇、并乡工作。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35、宁波被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座谈会纪要,明确宁波、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36、邓小平发出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的号召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与中央书记处书记们共进午餐纪念“八一”建军节时,关切地询问了沿海14个城市开放的情况,其中特别问到“宁波怎么样?”在听取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同志的简要汇报后,邓小平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宁波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7、宁波开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先河 1985年7月,宁波市在全国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推出市计委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以及市重点工程亚洲华园宾馆中方副总经理、白板纸厂厂长等5个目标职位人选,面向全社会选拔。这一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干部的做法,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此后20多年间,宁波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范围不断拓展,程序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 38、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 1985年10月,国务院专门在宁波召开加快宁波经济发展现场办公会,研究宁波改革开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1985年11月,该协调小组正式成立,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任组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陈先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中央12个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领导共18人组成。此后三年间,协调小组先后召开了6次会议,协调解决了当时宁波所涉及的重大问题。 39、宁波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0、宁波实行计划单列 计划单列,就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授予省一级的管理权限,把由省管辖改为在国家的计划中单独列出。1986年9月,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和浙江省、宁波市三方达成了申请计划单列市的共识。同年11月10日,浙江省政府向中央报告,要求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1987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并从1988年起全面实施单列。 41、国务院批准宁波为“较大的市” 改革开放初期,只有各省才有地方立法权。1986年,国家规定,省会城市和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有地方立法权。国务院先后四次批准19个城市为“较大的市”,第一批是1984年批准的唐山、包头、大连、青岛、重庆等市;1988年3月5日,宁波被批准为第二批“较大的市”,自此宁波拥有了地方立法权。 42、宁波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目标 1992年5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专程来宁波考察指导工作,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欣然命笔:“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为落实总理指示精神,5月,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战略目标:“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争取通过九十年代和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宁波港建设成为全国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再通过下世纪若干个十年努力,实现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东方大港的宏伟目标。 43、建立全省首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开辟新经济组织党建新领域 1985年3月,全省首个外商投资企业党支部——宁波花港高速客轮有限公司党支部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86年8月,全省首个私营企业党支部——象山华光针织厂党支部在象山县爵溪镇成立。至2011年4月底,全市已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数为9392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5290个,形成了一批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非公有制企业。 44、行政审批改革服务经济建设 1999年7月,宁波市作为浙江省首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深圳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此项改革的城市。通过改革,削减了属于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可由市场自主调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创建了宁波市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了“批管分离”体制,制订了行政审批标准,形成了审批的规范和制约机制,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45、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2000年8月浙江省将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通过了项目立项,2003年6月8日大桥工程举行奠基仪式。经过艰辛奋斗,2007年6月26日大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大桥顺利通车。这座跨越整个杭州湾、全长36公里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是我国内地第一座跨海大桥。 46、“96178”:群众监督的绿色途径 2000年8月,宁波市在全国首创成立96178廉政投诉中心。2004年3月,成立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与96178廉政投诉中心合署。“96178”以电话专线、专用邮箱和电子信箱组成24小时畅通的投诉渠道,成立以来共接听投诉(咨询)电话52000多个,收到群众来信2800多件,网上投诉33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2200多人次,受理有效投诉件11500多件。 47、“公推直选”创新基层党组织选举体制 2000年,奉化市部分乡镇借鉴村委会“海推直选”的办法,在全国最早采用“两推一选”,即“党员民主推荐、群众推荐,党内民主选举”的办法来选举村党组织班子。2006年4月,海曙区澄浪社区在城区社区中首次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出社区党委班子。2009年12月,象山县泗洲头镇成功试点了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至今,“公推直选”已在全市农村、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等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普遍推行。 48、“电子党务”实现党建工作手段重大变革 为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宁波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党务工作信息化,2001年创建“东方党建”、“东方廉政”网站,2004年开发连接市县乡村四级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2005年建立“宁波干部党员学习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2006年创建“宁波干部网上学院”,2009年开通“81890710”党员服务网,2010年启用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2011年开通“12380”举报网站,构建了立体覆盖、高效便捷的电子党务系统。 49、建设党员服务中心促进党员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转型” 2004年4月开始,宁波市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全面开展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随后又结合区域化党建的推进,对党员服务中心的布局进行调整,在天一广场等重点区块建成了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党员服务中心1465个,让全市所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能方便快捷地就近找到党员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寻求服务,有效地推动了党建工作向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转变。 50、“诚信、务实、开放、创新”被正式确定为宁波精神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对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精神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十年来,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提炼概括宁波精神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了讨论,广大干部群众热情参与。2005年3月,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遵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程序,经过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最终确定“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为新时期宁波精神。 51、微型党课创新党课教育新形式 微型党课是宁波市基层党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种党员教育新载体,2005年推广以来,立即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欢迎,在全市迅速普及。微型党课教育位列2008年度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榜榜首,并获浙江省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2010年4月中宣部将“宁波的微型党课”编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 52、宁波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05年10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表彰大会上,宁波与全国其他9个城市和3个城区一起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2009年1月20日,宁波再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获得并蝉联文明城市称号,为宁波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社会结构转变和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全力争创文明城市“三连冠”。 53、区域化党建实现党组织组建模式创新 2006年以来,宁波市按照“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的思路,引入区域党建的理念,打破单位界限,跨越所有制类型,以区域为纽带、固定空间为依托,通过编组共建、区域联建、社区统建等组建模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在“两新组织”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地方和在流动群体中党员集聚的地方,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500多个。 54、规范党委“一把手”用人行为实行离任检查 2005年8月宁波市在江东区试点基础上制定《关于规范市委及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2008年规范出台《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办法(试行)》,至今已对12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用人行为离任检查。2009年2月出台《关于规范市直单位党委(党组)及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将离任检查制度延伸至市直单位,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和推广。 55、实施领导干部德行考核崇尚以德为先 为更好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2006年宁波市在江北区试点干部德行考评,2009年,选择6个县(市)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实践,2010年,制定《宁波市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区别换届考察、年度考核、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和竞争性选拔考察等需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干部德行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正反双向测评实施量化考核。至今,全市已对近5000人次的领导干部进行了德行考核,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行。 56、举办“人才科技周” 搭建人才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大平台 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宁波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起每年9月份举办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2009年起,与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着力打造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才开发、科技进步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性品牌平台,相继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十佳会展活动”等10余项荣誉称号和奖项。 57、廉政文化:开全国之先河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活动,宁波市率先提出廉政文化概念,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近年来,成功举办以“清风和韵”为品牌的廉政微博、广播剧、剪纸、诗歌、小小说、曲艺等全国性大赛,出版三辑《中国廉政文化网》,建立中国廉政文化名人论坛,全市共建立1300多家廉政文化联系点,其中163家获得省、市“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单位”,为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58、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 2007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在慈溪市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以“社会管理终端化、力量整合兼容化、诉求解决初始化、工作保障常态化”为工作目标,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和谐促进员队伍,在企业建立三级维护稳定网络,在外来人口居住集中地区构建“五大和谐促进平台”,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基本服务管理项目拓展延伸到千家万户。 59、宁波市千里驰援四川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阶段,宁波市派出各类救援人员2400余人次,捐赠款物8.26亿元,建成移交过渡安置房12652套;灾后重建阶段,宁波承担对口支援青川重建工作,利用短短15个月时间,为青川人民重建了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县城,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奇迹,其间宁波指挥部获得各类集体荣誉49次,至2010年10月19日撤离青川时,万名青川干部群众洒泪相送。 60、从整党活动、“三讲”教育到“三思三创” 与时俱进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 宁波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安排,自1984年开展整顿党风活动以来,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2011年2月,市委结合宁波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全市上下在推进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作表率、创一流。
|
|||||||||
时间:2011/5/17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