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甬派”特别策划 >>
第一批援藏干部:拓荒者建起59所学校


1995年6月,宁波首批援藏干部汪春阳、孙云、童荣法、郑得军,在忐忑中奔赴西藏,成为宁波援藏“拓荒者”。


孙云

从几乎零海拔的宁波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高原反应成了他们要过的第一关。  

孙云乘飞机抵达拉萨的第一个晚上,就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住进了医院,“一起去的45个浙江援藏干部中,我是第一个住进医院的”。  

难以适应的还有生活艰苦。宁波援藏干部居住的县委招待所,因为年久失修,可谓破败不堪。孙云回忆,住进去的当晚,他的房间没锁、没电,床下竟然数出18个老鼠洞。  

不过,宁波援藏干部很快就调整好状态,在组织安排下,汪春阳任比如县委书记,孙云任比如县常务副县长,童荣法任比如县委办主任,郑得军任比如县乡镇局局长,他们一到比如就全身心投入工作。


现在的比如高楼林立,道路整洁。但1995年的比如县城,“还不如我们宁波的一个村庄。”  

县城的主干道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石路,整个县城除了几家买糌粑、茶砖、盐巴的小店外,没有一家正儿八经的商场,甚至连一家理发店也没有。  

千头万绪的工作从何入手?宁波援藏干部将目光聚焦在了教育上。  

当时,比如全县的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只有1所中学、10所公办小学、3年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4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9.5%。即使有学校,硬件条件也是差得让人心酸——很多小学校舍的房顶因为损毁坍塌无钱修复,近乎露天;教室里空空荡荡,没有课桌也没有凳子,孩子只能坐在泥地上上课。


失学牧童渴望上学

宁波援藏干部对比如县的教育状况作了详细的实地调查,主管教育的孙云跑遍了比如所有的乡。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宁波援藏干部制定了《比如县基础教育发展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和《比如县基础教育“普三”规划》,为比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过,彼时年财政收入只有10万元的比如县,对抓教育显然有心无力。宁波援藏干部在向地区、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更向老家宁波求援,共为比如教育筹到了500多万元资金。用这笔钱,宁波援藏干部为比如县一口气建成了8所希望小学,创下了比如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新援建的比如县第二小学希望工程

在宁波援藏干部的带动下,县领导班子中基本形成了“心里有教育,开会讲教育,检查评教育,下乡看教育”的良好风气。两年多时间,全县通过群众投劳集资创办了民办小学51所。全县11个乡,乡乡有4所以上的民办小学,全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了79%!  

除了抓教育,援藏干部还在宁波电视台的支援下,对比如县的电视接收信号进行了改造,当地居民家的电视机原本只能收看一个台的节目,现在能收看10多个台的节目了。


西藏日报关于孙云的报道

1998年5月,援藏期满,告别比如的那个早上,孙云最后一次抬头看着窗外那座一毛不长的大山,他惊讶地发现,这座曾经因为没有绿色让他如此厌烦的大山,现在却如此让他留恋,“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我无怨无悔!”  

和他有同样心情的,还有另外3位宁波首批援藏干部,他们同样依依不舍。


时间:2015/9/12 16:15:16
  来源:甬派新闻客户端
  点击:14839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