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时讯 | 公告 | 任免 | 专题 |
首页 > > 党建专版 >> |
选出优苗子 培育好干部 | |||||||||
选出优苗子培育好干部 ——聚焦我市第二轮“优苗选育工程” 记者 黄合 实习生 倪姝雯 通讯员 勇祖轩 【编者按】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围绕打造一支“有担当、有作为、有口碑”的好干部队伍,为宁波长远发展储备优秀干部人才,我市于2013年创新推出“优苗选育工程”,探索建立了一套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甄别、使用的链式选育机制。 今年5月,我市第二轮“优苗选育工程”启动。这一次,宁波再次将目光对准“80后”、“85后”干部,通过组织推优、考场赛驹、考察比选等层层关卡,公开比选一批优秀“苗子”。日前,20名“80后”市管副职预备人选、102名“85后”县(市)区管副职预备人选名单正式出炉。 “对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目标和融入‘一带一路’、打造港口经济圈的要求,必须谋划在先、早做准备,抓紧选拔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执政骨干队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优苗选育工程”的目标指向。 组织推优 从严推、从优荐,突出德才兼备 选拔年轻干部,导向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年轻干部的肩膀能不能挑得起担子?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存在“带病提拔”的风险?是不是可能“暗箱操作”、“私人定制”,在少数人和少数群体中选人?……社会舆论对此一直极为关注。 据了解,此次“优苗选育工程”在延续第一轮经验履历比选“看过往”、考试竞争比选“看现在”、能力展示比选“看未来”、全面考察比选“看一贯”、群众评价比选“看公认”的“五比五看”竞争性选拔方法的基础上,坚持有效管用、简便易行,不断优化改进选拔方法和操作流程,努力打造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预备人选的“升级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优苗选育工程”从一开始就从制度层面立起了第一道“筛子”——进一步强化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考察识别干部的责任,更加突出党组织领导把关的作用。 “从‘干得好’的人里面选择更好、更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有利于保证人选质量,同时也是考虑后续培养选拔动力、压力的层层传递。”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选推荐上的组织把关,是此次“优苗选育工程”最大的变化和特点。 具体来说,所有报名人选均由组织推荐产生,其中针对市管副职预备人选,正处级及相应资格推荐对象不限人数;副处级及相应资格推荐对象,每个推荐单位一般不超过3名。所有推荐对象都要经过有关单位党委(党组)集体研究确定,并要求提供简明扼要的表现材料。 同时,在各轮比选中,注重区分人选的不同类别、职级,既有基层一线的、又有市和县(市)区直属单位层面的。在年龄设置上,对照年轻干部配备需要和调查摸底情况,继续以市管预备人选“80后”、县(市)区管预备人选“85后”为主,不搞年龄逐次递减。 “可以说,在人选推荐时,我们内部就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组织推优的,都是我们单位里比较优秀、表现突出的青年骨干。”市级机关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前置环节,无疑提升了此次“优苗选育工程”候选人的含金量和可靠度。 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推优,也是严格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中党管干部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推荐人选时,各级党组织切实做到了心中有责,眼中不揉沙子,从严从紧把关。同时,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要对考察对象廉洁自律情况作出结论性评价,绝对不能让“带病”干部进入预备人选队伍。 赛场识驹 考能力、察素质,防止唯分取人 会考试不会做事,会答题不会实践,一些地方出现的“唯分取人”倾向,曾一度备受诟病。 如何破除“会考不会干”问题?在笔试、集体面谈、能力测试等环节,此次“优苗选育工程”更加突出注重实绩的导向,笔试命题围绕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着重考察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面试方式尝试采用“集体面谈”,针对性提供干部背景材料,设置互动环节,在面对面交流中更客观、更充分、更深入地了解干部。 “这次的考题很灵活,对于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完全取消了客观题,全部都是围绕市情、省情和时事热点的‘应用题’,很能看得出水平高低”……6月13日,当956名通过组织推优的人选走出考场,上述的“点赞”也成了考生们口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 据了解,此次笔试试题包括两道案例题、两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策论题,内容大多都聚焦社会热点,包括网络问政、简政放权、“宁波制造”、“一带一路”、人才红利等,既有考验领导干部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处理的分析题,也有立足宁波实际,为本地发展出谋划策的策论题。同时,此次笔试还着重考察了网络时代考生的应对能力,针对考题案例中网民的质疑,考生要准确分析矛盾冲突的症结所在,既要给出具体的对策,也要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反思。 在“集体面谈”环节,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对话,打破传统结构化面试的中规中矩,深层次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市类似干部选拔考试中最为开放的一次,即使放眼全国,这样的尝试也不多。 “家务事,老婆不愿做,你如何处理?”“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对你有怎样的影响?”“你平时是如何尽孝的?”……在布置成“回”字形的考场,7名考官和考生围坐在一起,看似更加随性,不拘泥于一板一眼,但恰如高手过招,每次出招应对,都能观察出考生的个人修为和“内力”深浅。 为了增强出题的针对性,考察考生的真实水平,临考前一天,考官拿到了每个考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经历、简介、组织人事部门评价等;在面谈之中,考察考生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和“领导艺术”,同时抓住考生履历细节进行“追问”,则是双方互动中的特有方式。 针对一名自称爱读书的考生,考官先后问了关于文史哲、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看看考生能否说出一二;针对一名有共青团工作履历的年轻干部,考官则指出屡屡破格提拔是否遇到阻力,如何应对等。“谈一谈你目前认为最失败的事情”等问题,也让个别年轻考生一时语塞。 “形式很新颖,也更科学,考生的应变能力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一名80后考生表示,“集体面谈”更突出个性化,对自己的应急表达、协调沟通能力是个大考验,不过也有利于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最终入选者有可能今后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必须对各种各样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判断,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领导管理的水平。”市竞争性选拔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考察比选 看平时、重一贯,注重好中选优 经历了组织推优和笔试、面试,最终按集体面谈成绩占70%、能力测评成绩占30%合成二轮比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分类分级确定33名市管副职预备人选考察对象,进入到考察环节。 为了突出考察“看平时、重一贯”,比选成绩不带入考察阶段。6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分3组对人选进行逐一考察。考察中重视考准实绩,实行德行考评一票否决,同时考察对象需要提供实绩材料在单位内部公示,以及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这一次确定的考察对象,普遍受过较好的教育,名校出身的多,总体素质比较好,肯钻研、善钻研、肯吃苦。”市委组织部考察组的一名组长表示,他和组员们一道在半个月时间走访了12家市直单位或高校,对人选进行一一考察。 据悉,此次考察分为测评、谈话、查档以及集体谈话等环节,按照知情原则,所在单位的上级领导、同事、所在部门的上下级都要进行见面谈话。“年轻干部考察,要对忠诚度、成熟度、潜力度、公认度和自我认知度进行‘360度’全面考察。”该考察组负责同志说。 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上,考察组更加注重了解这些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和性格养成规律,设置了集体谈话的环节,看看他的精神状态如何,自我分析评价和他人判断是否吻合,个人成长经历的优势和不足。 “这次考察非常认真,程序也很严密,谈话的对象很广泛,包括村党组织书记和单位中层干部、班子成员等等,了解的情况也比较全面细致。”任海平是奉化市尚田镇人大主席,此次他也作为考察对象的同事被列为谈话对象。据他回忆,考察组详细询问了相关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工作能力、作风为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而且谈话过程中有互动、追问等环节,“了解情况很细致、很严实。” 据了解,市委组织部组成的3个考察组,对每一名考察对象的家庭、社区都进行了走访,实地了解群众眼中平时的年轻干部形象。在社区居委会,考察组详细了解了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物业费缴纳等情况,侧面了解考察对象的邻里关系、为人处事。在家访环节,考察组和家属进行交流,观察其家庭是否和睦和谐、兴趣爱好是否积极向上等。 考察组成员告诉记者,此次“优苗选育工程”始终秉承的原则是好中选优、宁缺毋滥。“有的年轻干部工作岗位和经历相对单一,所在单位历练不够,或者处理复杂问题上可能有所欠缺,这些都要在考察环节予以及时发现,作为挑选的重要依据。” 墩苗淬炼 沉一线、压担子,强化实践历练 20名“80后”市管副职预备人选和102名“85后”县(市)区管副职预备人选的确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优苗选育”,选好苗子是基础,育好苗子是关键。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不仅要解决“量”的储备,更要重视“质”的提升。对此,我市将对这一批选出来的“好苗子”进行个性化施训、跟踪式培养。 “年轻干部成长有客观规律,不能对其一味地‘捧’、‘护’,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让他们多到基层墩苗、淬炼!”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表示,在公开比优之后,“优苗选育工程”还建立了培训提优、一线赛优、干群评优、亮绩选优等一系列机制,树立起干部在基层一线成长、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这一点,从2013年首批“优苗选育工程”实施中就可见一斑。为了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压得起担子,经得起磨练,市委组织部制定了“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对每名预备人选进行了个性化培养,拉长赛道,让选出来的“好苗子”在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接受磨砺。 “担子重,责任大,确实会有一种能力恐慌,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不断学习积累。”1980年出生的王照栈,原是宁海团县委书记,2013年6月成为市管副职预备人选前,一直在机关工作,履历相对单一,不够接“地气”,也缺乏底气。 过去两年时间里,王照栈先被安排到宁海县一市镇当起了镇长,面对面和群众打交道,点对点处理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此外,他还被派到市里重点工程挂职,在项目一线参与督查,积累了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他已提任强蛟镇党委书记。除了像王照栈那样缺乏基层工作经历被安排到乡镇(街道)历练外,还有一些缺乏综合岗位工作经历的专业型年轻干部,被安排到了综合性岗位挂职锻炼,通过多岗位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年轻干部要走的路很长,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很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轮选育工作在延续并吸收第一轮选拔培育的经验基础上,将更加注重“严实”标准,对年轻干部培育做到全面严、全程严、持续严,避免成长“黄金期”变成“危险期”。对后备干部、预备人选,坚持动态管理、能进能出,要让年轻干部清楚,列入名单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对那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贪图安逸、不敢担当,自身要求不严格、群众不认可的,将随时可能作出调整。 等待这批“苗子”的,将是长长的赛道和严实的历练。据悉,我市还将秉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以压担培育的方式继续对这批年轻干部进行基层磨砺和岗位历练,同时通过跟踪分析研判,“一人一策”出实招,该压担的压担,该铺路的铺路,该给台阶的给台阶,真正确保优进拙出,成熟一个、使用一个。 链接 年轻干部培养创新举措 着眼为宁波今后5至10年发展提供充足的干部人才储备,着力打造一支“三有四好”年轻干部队伍,我市于2014年制定出台《全市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后备人才“甄选计划”、骨干人才“培鹰计划”、后备干部“墩苗计划”以及年轻干部“定期分析、动态调整”机制。 【后备人才“甄选计划”】 深化“优苗选育工程”,完善以经验履历比选“看过往”、考试竞争比选“看现在”、能力展示比选“看未来”、全面考察比选“看一贯”、群众评价比选“看公认”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看”选才方法。在切实抓好第一批135名市、县(市)区管副职预备人选实践锻炼和历练培养的基础上,每两年左右竞争比选一批35岁以下市管副职预备人选和30岁以下县(市)区管副职预备人选。 【骨干人才“培鹰计划”】 突出“80后”优秀年轻干部这个重点群体,针对年轻干部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市本级每年举办一期“80后”优秀年轻干部示范培训班,围绕增强意志力、自信力、服务力、领导力、免疫力,开展案例式、体验式、开放式等实践教学,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实际实务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和成熟度。 【后备干部“墩苗计划”】 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考验磨砺年轻干部,坚持重基层、重实干的导向,让年轻干部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干事创业、压担历练。坚持市管副职预备人选“一线赛优”,全部安排到乡镇(街道)、基层一线“墩苗补钙”。 【年轻干部“定期分析、动态调整”】 市、县(市)区两级每年专题分析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和配备状况,分层分类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把职务变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考核考察、关键时刻表现等情况记录在册,定期更新,及时掌握。严格执行管理监督措施,健全谈心谈话制度,严格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抽查核实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锻炼、适时使用、定期调整、有进有出的机制。 |
|||||||||
时间:2015/8/28 11:55:03 来源:《宁波日报》A7版 点击:14128 |
|||||||||
|
|||||||||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