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相关理论 >>
建设新农村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集中解决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提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思路,必然要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以忽视甚至牺牲农业、农村、农民的方式来推行现代化,其结果必然是农业发展落后、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群众不满意,最终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就是要在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实现生产社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科技含量高。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使农村摆脱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状态。
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是要使农业、农村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由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实现新型工业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农业革命,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推进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用工业化的办法、用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工业化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实现生产经营企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也就是要有企业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实现城镇化。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和企业化,必然会大大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会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因此,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或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经营者或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必然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解决好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第三,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第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惠农、支农的积极性。逐步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的带动和支持作用。第六,全面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农村民主政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第七,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尊重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执笔:王伟光) 
 
  
 《人民日报》 ( 2006-06-26 第09版 ) 
时间:2006/6/26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