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省级媒体 >>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湾畔“双城记” 慈溪搭建沪慈人才对接合作平台

  

  (挂职年轻干部举办冷餐会,与在沪乡贤对话。)

  浙东小城慈溪与上海的距离有多远?

  地图给出的答案是,148公里。开车一路向北,跨过杭州湾大桥,不到两小时,便进入了上海。而在慈溪干部周宇锡、中科院博士张建荣等人心中,却时常有“零距离”的感受。

  今年,慈溪积极搭建各类沪慈人才对接合作平台,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挂职、引才、留才,一场打破地理局限的人才“双城记”正精彩上演。

  在上海做“学徒”

  中午12时,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管理中心数据部办公室内,混着饭菜的香味,“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库”项目会议正热烈进行中。“这叫‘便当会议’,利用吃饭时间讨论工作进展。”慈溪市委组织部组织员周宇锡一边听一边扒拉着盒饭。

  今年7月底,慈溪市委组织部选派包括周宇锡在内的8名年轻干部前往上海国企、部门等开展3至6个月的挂职锻炼。“目的是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去学习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搭建沟通的桥梁。”慈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周宇锡所挂职的平台是上海市科委下属事业单位,目前拥有全球24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上海两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500余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全部向社会开放共享。其整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他大开眼界。

  在上海,周宇锡要直接面对高校、企业等对象,并参与管理、审批、核定等具体服务环节。对于申请审批这关,周宇锡格外关注,他边学边思考,希望将这些资源更好地为慈溪所用。

  最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项目正紧张推进,这也是平台管理中心重点项目之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科技资源一体化共享必是大势所趋。但怎么说服各省打通数据、把资源整合起来,还在进一步商讨。”周宇锡说,以前开会常常是领导讲、下面记,而在上海,每次的“便当会议”就是一次头脑风暴,每个人都可以畅言甚至辩论,在此过程中,他发觉自己学到了很多,思路和格局也打开了,“考虑问题时跳出了慈溪甚至浙江”。

  36岁的周宇锡适应得挺快,但仍会觉得时间不够。“到了这儿后,你会发现大家都很拼。”他说,中午没有人午休,边吃饭边开会是常态。

  回慈溪1个月了,慈溪市发展改革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徐旭对在上海市大型国企临港松江科技城内的挂职经历仍历历在目。挂任招商部副总监期间,他参与了小米生态链企业华东区落地项目,这是上海争取了近3年的重大项目。“全员努力,签约准备只用了一周,这速度太快了。”徐旭发现,精准满足企业需求显得十分重要。“部门业务员每周都在园区走访企业,能最快速了解相关需求。”徐旭也跟着他们,3个月时间走访了50余家企业。

  在上海,挂职干部们还不约而同利用周末开展起乡贤“走亲”活动。“我在的3个月,大家举办了3次大型‘慈中’校友上海分会活动和两次座谈以及1次冷餐会,效果都很不错。”徐旭说,此外,他们还拜访了中科院上海两个科研所和“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越来越多乡贤的家乡情被唤醒,目前就有几个项目在乡贤推动下进入了商洽阶段。

  在慈溪当创客

  今年毕业后,中科院硕士杨凌彦来到了慈溪,成为宁波蔡康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组成员。这是一家刚起步不久的创业公司,主要研发高端光学仪器,目前团队常驻人员仅5人。

  让他毫不犹豫来此的原因,是其导师中科院博士、上海交大教授王富选择慈溪创立蔡康光电科技。

  今年,慈溪不光选派年轻干部到上海相关单位挂职培训,还积极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校企对接活动,定向招引在沪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已有470名上海高校毕业生、12名专家和高端人才来到慈溪创业发展。

  王富说,放弃各地伸出的橄榄枝最终选择慈溪,关键是这里的人打动了他。“与当地领导干部交流发现,很接地气,会设身处地为你考虑。”例如针对创业初期耗人精力的办公场地问题,慈溪市委市政府就专门投资建设了27层高的上林英才创业园,对人才企业提供3年免租入住。

  “贴心”也是中科院博士张建荣对慈溪人才服务的切身评价。一开始他是受邀来这里为一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看得出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于是,在了解这片热土后,张建荣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全心投入到慈溪创业。

  这两天,意大利客商找到张建荣,对其新研发成功的陶瓷颜料很感兴趣,有了初步合作意向。“我的企业主要涉及新材料领域,重在技术。”张建荣说,这款陶瓷颜料能使工艺良品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90%。在他看来,新材料的成功也少不了慈溪当地对人才企业的充分尊重。“领导干部来企业说5分钟就5分钟,不用任何提前准备,有困难当场提,给了企业真正研发、做事的时间。”

  慈溪被称作“中国小家电之乡”,有16余万市场主体。“平均每7人中就有一个创业者。”慈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慈溪人身边,很多父辈、兄弟姐妹都是创业者,他们对于创业中的酸甜苦辣也更容易感同身受。“要吸引更多人才到慈溪,让更多项目成果在慈溪转化,就是要想其所想,想其所未想,在合适时必须出现,在需要时给予支持。”

  越来越多的乡贤也愿意回归。

  慈溪人张建明清华毕业,一直在外从事医疗器械贸易,在爱尔兰投资研发了高端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去年张总决定在国内选址研发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还想拓展应用领域。他带着大家来他家乡转了一圈,我们发现所需的原材料、模具等相关配套产业十分齐全。”让宁波韦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聪更记忆犹新的是,在申报宁波“3315”人才项目时,慈溪当地干部提前为他们做好了相关政策解释和答辩指导。今年,项目顺利申报成功,获得了一千万元项目资金。“这对初创企业真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引才、留才,背后还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据介绍,慈溪成立了以上海高校联盟为代表的“青春智库”、以环湾政产学研联盟为代表的“环湾智库”和以关爱家乡上海顾问团为代表的“专业智库”,集聚在沪的慈溪籍人才近千人,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

时间:2018/12/29 11:09:09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点击:29197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宁波党建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吉欣网络       返回电脑版>>